
周文
特聘教授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副系主任,兼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冰雪与气候变化研究所所长。2022年加入复旦前,曾为香港城市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终身教授。周文老师课题组的研究领域为极端天气与气候的机理及预测,包括气候动力学、极地气候变化、极端事件动力学、热带气旋、年代际预测、海气耦合动力学和人工智能在气候领域的应用等。.

张如华
青年副研究员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青年副研究员。2015和2020年分别于兰州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21-2022年在香港城市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年10月加入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海气相互作用和气候预测。目前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JC, CD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个人网站; Researchgate; Google Scholar
联系: ruhua_zhang@fudan.edu.cn

张悦
青年副研究员
复旦大学青年副研究员。博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师从周文教授;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师从杨崧教授;本科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本人近年来研究主要集中在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之间的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亚澳季风气候变异的影响,并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多项国自然科学基金及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基金项目。
研究兴趣:气候变率,季风动力学,海气相互作用。
个人网站; Researchgate; Google Scholar
联系: yue_zhang@fudan.edu.cn

李矜霄
客座研究员
李矜霄主要从事气象数值预报模式研发与电力系统气象应用相关工作,参与研发了中科院气候系统模式并主导研发了全球-区域一体化预报系统,将研发微区域高精度气象模型与全球气候系统模型进行双向耦合,形成区域网格自适应加密多尺度预报系统 Ensemble Seamless Prediction System (ESS),提升了台风预测、电力气象、灾害预警等相关领域预测精度。
在大型央企成立攻关团队并担任怀柔国家实验室双聘专家,积累了10年的行业气象核心技术研发及应用经验。主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怀柔实验室重大研发计划、中科院先导B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央国企大型科研攻关项目10余项,获得国资委科研骨干计划、上海市启明星(B)等人才称号。
近5年在气象数值模式研发与应用权威期刊《Journal of Advances in Modeling Earth Systems》、《Geoscientific Model Development》、《Weather and Forecasting》等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1作/通讯10篇,登记软著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

周晓莉
博士后(2022-)
我是复旦大学的一名博士后。我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热带气旋引起的水汽输送以及南支西风急流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接下来,我计划进一步学习热带东风急流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我于202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和2016年,我分别获得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童波
博士后(2023-)
我正在复旦大学大气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工作。 我的研究兴趣是热带海气相互作用,特别是利用统计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印度洋偶极子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机制以及利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研究两者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我目前正在进行一项研究,从多时间尺度揭示印度洋偶极子发展以及演变的规律。我于2016年毕业于浙江海洋大学,获得物理海洋学学士学位。 随后于2022年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得物理海洋学博士学位。

沈子力
博士后(2023-)
我正在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我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北极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物理机制,特别是研究内部变率和人为强迫对北极气候变率的相对贡献。我于2022年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得大气科学博士学位。在来到复旦大学之前,我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从事了4年的北极气候变化研究。

王雨晴
博士后(2023-)
我是复旦大学的博士后,研究方向主要为极端气候,尤其是极地热浪事件的变化机理,以及中高纬度热浪事件与极地气候间的联系。本人博士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并于2023年取得博士学位。

陈凌蓥
博士后(2025-)
目前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博士期间重点研究东亚冬季风系统的关键成员——西伯利亚高压的变化特征及其物理机制,主要学术成果包括:1. 基于西伯利亚高压的季节演变特征,提出和客观定义“西伯利亚高压建立”,系统揭示了其气候态特征和物理过程、年际变化特征和机理,为理解东亚冬季风建立提供了研究基础;2. 发现气候变化背景下西伯利亚高压盛期强度的年代际变率增强现象,阐明人为气溶胶排放对该变率的影响和动力学机制。

倪泽楷
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生(2021-)
我目前在香港城市大学攻读能源与环境博士学位。我的研究兴趣包括海平面上升、台风的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在气候变化下的台风和风暴潮研究。我正在开发用于风暴潮预测的深度学习模型,并致力于探索他们的可解释性。2017年,我毕业于中科院深海所,获得物理海洋学硕士学位。我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专业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学。

傅正航
本科直博生(2023-)
我是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直博二年级学生。我目前的研究关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动力学机制,包括热浪、洪水和台风等。我于2023年6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专业为大气科学。

李论宇
博士生(2023-)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202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兴趣为热带海气相互作用。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昊
博士生(2024-)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202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兴趣包括季风动力学、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和极地气候变化。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和理学硕士学位。

汪鑫
博士生(2025-)
现为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2023级硕士研究生。我的研究兴趣聚焦于气候动力学、季风动力学、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全球季风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我计划采用多源数据、不同的诊断方法以及数值模拟手段揭示不同气候现象背后的物理机制,探索大尺度季风系统在未来的变化。我于2023年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

刘逸婷
本科直博生(2025-)
刘逸婷是复旦大学大气科学专业的一年级直博生,导师为周文教授。在本科期间,刘逸婷进行了几个云物理相关的项目,研究云微物理过程及其与大气动力学的相互作用。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刘逸婷目前的博士研究聚焦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包括热浪、季风和极地气候变异。

张宇
联培直博生(2025-)
我是一名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的2021级的本科生。我的研究兴趣是年代际变率对气象要素的影响。目前在主持FDUROP望道学生项目,题目是“PDO与ENSO对我国夏季降水型的调制作用”。.
Researchgate
联系: 21307110274@m.fudan.edu.cn

王倩倩
硕士生(2024-)
我正在复旦大学攻读大气与海洋科学硕士学位。我的研究兴趣包括气候变化下热带气旋的活动。我的研究兴趣在于极地气候变化。我于202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获得大气科学学士学位。
期待你的加入!
近期课题组成员
(updating…)
汪鑫 (2009-2011, Research Fellow in CityUHK), now at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Professor
Wong Wai Cheong (2012, MS in CityUHK)
Li C. Y. Richard (2013, PhD in CityUHK),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Hong Kong
Lok Chan Wa (2013, MS in CityUHK)
李秀珍 (2010-2013,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生):现为中山大学教授
Lin Wang (2013.2-2013.8, visiting student): now at IAP, Associate Professor.
王伟文 (2010-2014,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生):现为暨南大学副教授
Leung Y. T. Marco (2010-2015, PhD in CityUHK): HKO, Scientific Officer
Chow C. H. Eric (2015, PhD in CityUHK):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Hong Kong
Cheung H. N. Hoffman (2011, MS; 2015, PhD in CityUHK): now at ERM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management, Managing technical consultant
Qiu Shuang (2018, PhD in CityUHK): now at CUIT, Lecturer
ABOLUDE Akintayo Temiloluwa (2018, PhD in CityUHK)
Wang Ying (2018, MS in CityUHK)
Cheung King Yeung (2019, PhD in CityUHK)
AKINSANOLA Akintomide Afolayan (2015-2019, PhD in CityUHK): now a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Assistant Professor
Han Zhou (2018-2020, postdoc), now a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sociate Professor
Jian Yuntao (2018-2021, PhD in CityUHK), Guangdong Climate Center, Engineer
Ye Tian (2023, PhD in CityUHK)
于晓澄 (2019-2023,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生):现为昆士兰大学博后
Erandani Lakshani(2020-2024,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生):现为南洋理工大学博后
Oluwafemi Adeyeri (2021-2024, PhD in CityUHK), now at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ssociate Lecturer
梁红杰(2022-2024,博后):目前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博后
Zhenchen Liu (2022-2024, postdoc): now at Hohai University, Lecturer
颜子翔(2022-2024,博后):现在三峡上海勘测院工作
童宣 (2022-2024, postdoc), now at NUIST, Lecturer
Dushan Sandaruwan (2021-2025, PhD in CityUHK)
Zhuoying Li (2022-2025, MS in Fudan)